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弄虚作假的后浪?深度扒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

来源:航空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小马哥的春天 作为四大天坑的劝退土博,深知后浪勇猛而前途岌岌可危,然而当看到这几天沸沸扬扬的科创大赛获奖作品如直肠癌、脂肪肝等高难度课题时,我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小马哥的春天

作为四大天坑的劝退土博,深知后浪勇猛而前途岌岌可危,然而当看到这几天沸沸扬扬的科创大赛获奖作品如直肠癌、脂肪肝等高难度课题时,我的手指还是微微有些颤抖:难道后浪已经这么浪了??!

于是我怀着膜拜的心情打开了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的网站,我承认,当我打开网页的一瞬间,手指再次微微颤抖了一下:石墨烯,锂硫电池,生物传感器,荧光探针,这些硕博们兢兢业业想要解决的课题中学生们竟然信手拈来?作为985的本科生,我们当年可是毕业时才对科研有了一知半解的概念啊!

更令我惊异的是,2019年获得一等奖的作品,竟是利用同步辐射研究镁硬度的热处理过程,要知道,同步辐射全国也不过几台而已,大多数高校教授排队一年都未必能用上,而来自东莞的高二学生竟然有大把的时间亲自操作仪器进行原位研究(见官网相关图片),这中学生有点不简单啊。

在采访中,这位高二的曾同学介绍道,该项目一年半完成:四月立下课题,七月着手,九月结束学习参加比赛(新闻来源:东莞时间网)。what?这是什么速度?这是在侮辱辛勤搬砖的广大研究生们吗!要知道,这里面分析手段如XRD、TEM、同步辐射等以及相关材料学方面的机理,两三年也学不完啊!然而,曾同学不仅圆满完成,而且还发了一篇中文的文章,厉害不厉害?

有趣的是,这篇2019年发表于《航空材料学报》的文章除了曾同学,还有一名周姓的通讯作者,所以是周老师指导了曾同学?

非也,我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网站搜素发现,上图中的“周老师”,其实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很“巧合”,其导师也姓曾,根据学院介绍指出,其为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合金强韧化理论方法与镁合金设计制备。

所以,

高二学生如何会对生僻的镁合金时效研究产生兴趣、并且从立意上敏锐地站到了同步辐射研究这么高的层次?

曾同学“机缘巧合”来到了同姓曾的大牛课题组进行试验,而发表文章时的通讯作者为博士生???

曾老师…为何不当通讯作者?

实在匪夷所思,其中的原因不得不让人脑补出一个此地无银的故事啊。

无独有偶,来自石家庄的范同学也轻而易举的研制了一种高比能硫/石墨烯-锂二次电池,这课题可是科研热门研究领域、天坑专业研究生常见方向啊。

范同学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点,她制备了硫/石墨烯复合材料,并得到了“在0.3 mA.cm-2放电电流密度下,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150 mAh.g-1,循环20次后容量仍保持在800 mAh.g-1以上”这样的结论。不知何种原因,其主页没有实验数据图片,因此无法验证更多实验细节信息。

然而即使是如此看似正常的蛛丝马迹,也有怪异之处。

中国知网显示:在以河北科技大学为申请人的名为“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使用”专利中,第一发明人李老师,其技术主要内容与范同学的参赛作品基本类似,都是硫/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在二次电池中的应用,明明范同学的功劳不小,她竟然被排在了最后一位,实在是太奇怪!

如果说范同学没有参与专利的研究,那后面的事情就再次自相矛盾了。

这一专利的第四发明人,是研究生李同学,据中国知网显示,李同学师从河北科技大学李景印老师,其论文研究方向也是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巧合的是,在其发表的年会文章上,范同学并未在作者一栏中,李同学制备的硫/石墨烯复合材料测试后却得到了与范同学一样的容量(即使在循环20次后):“在0.3 mA.cm-2放电电流密度下,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150 mAh.g-1,循环20次后容量仍保持在800 mAh.g-1以上”。

所以,这两个人完成的是一个实验吗?怎么会得到完全一样的电池测试数值?真的是非常有意思,我想只有范同学将其主页上的实验数据公开比对,才能大白天下、以正视听吧。

好啦,如果你觉得前面两位同学的事迹虽有可商榷、质疑之处,但也并没有直接的实锤证据,有捕风捉影之嫌,毕竟移花接木之后产生的模糊边界让人很难分辨。那么,下面这几个例子,可以说是肆无忌惮!胆大包天!逆天而行了!看好了,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文章来源:《航空学报》 网址: http://www.hkxbzz.cn/zonghexinwen/2020/1016/349.html



上一篇:喜讯!我校5位教授入选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
下一篇:青少年科技大赛屡遭质疑:研究癌症机制,动用

航空学报投稿 | 航空学报编辑部| 航空学报版面费 | 航空学报论文发表 | 航空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航空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