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广西空难最终结果怎么样了(2)

来源:航空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上罗列的型号 中,只有涡扇10系列发动机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其他几款像涡扇9,涡扇13和涡扇18这几款发动机,都是仿制的国外型号。除了涡扇18勉强性

以上罗列的型号

中,只有涡扇10系列发动机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其他几款像涡扇9,涡扇13和涡扇18这几款发动机,都是仿制的国外型号。除了涡扇18勉强性能还算不错以外,涡扇13和涡扇9明显落后了,其性能指标仅仅是上世纪60年代航发大国的水平。不过这些发动机装备的飞机我们要么停产了,要么是专门用于出口。我们大规模生产的战机,运输机和轰炸机等型号目前大规模采用的是涡扇10系列以及仿制俄罗斯的涡扇18这两款。

涡扇10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立项研发的大推力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在涡扇10之前,我国还花费了大力气研发了涡扇6,后来因为技术储备不足,最终不得不抱憾下马。涡扇10最终可以持续开发,主要还是我费充足,可以为航发的研发持续不断地注入资金。目前涡扇10最新型号的性能数据可以排在世纪第四的位置,落后于美国F135,F119以及俄罗斯的117S。很多人将俄罗斯产品30也拿出来做对比,这是不客观的。产品30这几个字代表的是还未完成研发,未定型装备部队的型号,是俄罗斯继承前苏联的研发代号习惯为其正在研发的更先进的涡扇发动机所起的代号!

咱们现在战机主要使用的涡扇10发动机是我国唯一走完航发研发全过程的涡扇发动机,其他几款虽然可以使用,但是都是仿制的外国型号。技术落后,性能上还达不到世界同类产品的标准。目前我国在研的下一代军用涡扇发动机,其中的典型就是涡扇15,涡扇19和涡扇20三款.前者是一款对标世界先进水准的航空发动机,涡扇20是为了替代性能相对落后的D30和涡扇18,是我国涡扇10扩展外涵道发展的大飞机专用型号。目前两者都在紧张的测试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定型并适装相匹配的飞机型号.而涡扇19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中等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从黎阳发动机厂所公布的数据来看,这是一款对标现在美军最新型号的F414航空发动机,也就是超级大黄蜂所装备的发动机而研发的。而且涡扇19是我国目前唯一在设计性能上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型号,预计未来的装机对象是正在紧张试飞的隐身舰中型载机歼35。未来歼35搭配涡扇19,将取得远超F35的性能跃升!

目前我用涡扇发动机的现状可以用两点概括,第一个是够用,也就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可以满足所有军用飞机的使用。第二个是全部实现了国产化,不管是自主研发的还是仿制的国外型号,我们在生产上不存在什么障碍。性能虽然落后一点,但是不至于被国外卡脖子。很显然,这样的现状并不是我们需要的,目前我们和英国,美国以及俄罗斯相比,在先进涡扇航发上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别的不说,我们长时间进口俄制发动机本身就说明问题,最近虽然解决了,但是并不算性能领先。军用飞机航发的性能直接关乎空军战机的技术性能,没有领先的航发,空军要想彻底领先就还有障碍。那么咱们的航发为什么和英美俄有差距?具体的差距又在哪里呢?

国产航发为什么落后?落后的地方具体在哪些方面?

先来看看我们为什么落后。大家在提到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时候,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和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但是这个差距是怎么来的?我个人的理解主要还是用于此项研究的费用严重不足造成的。就拿我们的涡扇10研发的起点来说好了。

涡扇10是我国为歼10战机配套研发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涡扇10研发的技术指标对标的是美国的F110,也就是F16以及F15上装备的发动机。美国这款发动机的研发费用总额有多少大家清楚吗?相当于我国1987年国防经费的1.5倍。而这么大的研发投入对我们刚起步的航发工业来说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我想我国涡扇6的下马跟费用太大,无法持续投入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即便我们的研发部门雄心万丈,面对经费不足也只能望航发兴叹了。航发虽然被誉为航空工业上的明珠,但是本质上还是一款工业产品,工业产品本身就涉及到工业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环环相扣,才能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即便是国外先进的航空发动机,也是多个公司合作的结果,并不是一个设计院,一个生产车间就能解决的。说到航发大家总是说我们起步晚,落后时可以理解的,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二战之后兴起的现代航发工业的时候我们已经建国了,起步时间从50年始算并不晚,核心问题还是我们经济实力不够,相关的配套迟迟无法建立!

我们到底在航发上的落后在哪里呢?有的说我们的轴承技术不行,寿命太短,有的说我们的材料不行,无法满足加工设计要求等等。其实这些说法比较牵强,我们航发领域的落后是全产业链的落后,绝不是哪一个关键点的落后。如果仅仅是一个点落后,多年来我们应该早就攻克了,而整个体系的落后就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弥补的了。

文章来源:《航空学报》 网址: http://www.hkxbzz.cn/zonghexinwen/2022/1206/2343.html



上一篇:高端制造受关注 核电、工程机械、航空三箭齐发
下一篇:航空论文发表网(航空运输论文)

航空学报投稿 | 航空学报编辑部| 航空学报版面费 | 航空学报论文发表 | 航空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航空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